「司马军师快别这么说,毕竟你们才来两天,有更重要的大事要做,晚几天再去见都督也是人之常情,和失职无关。」
鲁肃安慰司马懿几句,众人便一起向府内走去,司马懿换了孝服,一直来到灵棚前,灵棚前已经排了长队,皆是江东的文武高官,张昭、张纮、程普、陆逊、太史慈、吕蒙等人都在其中。
众人见司马懿到来,纷纷让开一条路,张昭拱手道:「仲达是贵客,能来拜祭我家都督,这是江东的荣幸,先请吧!」
司马懿点点头,走进了灵棚,灵棚内挂满了白幡,正中摆放着灵台,上有周瑜的灵牌和棺椁,周瑜的妻子小乔、两个儿子、女儿以及侄子都披麻戴孝,跪在两边。
司马懿上了香,在蒲团上跪下,向灵牌重重磕了三个头,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呈给小乔,低声道:「夫人,这是我家州牧给公瑾的亲笔信,没想到我来晚一步,没有能亲手交给他,请夫人原谅!」
小乔眼睛红了起来,接过信垂泪道:「多谢刘州牧关心我家将军,多谢司马先生千里送信!」
她将信放进了火盆,很快便点着了,望着信烧化,她又忍不住呜咽哭了起来,旁边两个儿子连忙扶住她,「母亲!」
司马懿心中酸楚,默默起身退了下去,走出灵棚,却迎面看见孙权在众臣们的陪同下快步走来,司马懿连忙上前见礼,「参见吴公!」
孙权嘆口气道:「这两日因为安排都督后事,怠慢了司马军师,请军师莫怪!」
「我能理解!」
孙权想了想又道:「关于出兵之事,我会让子敬和军师详谈,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请军师稍候,无论如何,江东会给荆州一个说法。」
司马懿连忙施礼道:「那我就等候吴公的消息了!」
……
司马懿和刘敏先告辞走了,孙权拜祭了周瑜亡灵,便令鲁肃和自己同车回建业宫,马车在大路上缓缓行走,宽大的马车内,孙权沉吟片刻道:「我昨天下午探望了公瑾,公瑾向我推荐子敬继任大都督,你觉得如何?」
鲁肃惶恐,连忙跪下道:「微臣无德无能,安能担此重任,江东胜任此位者颇多,主公为何不考虑?」
孙权连忙扶起他,笑问道:「你说谁适合呢?」
「子布、德谋资歷深厚,尤其德谋长期出任副都督,深得军心,他出任大都督最为合适。」
孙权笑了笑又问:「除了张昭和程普,还有别人吗?」
「黄将军、太史将军、吕将军都有军中威望,甚至陆逊将军也年轻有为,同样是合适人选,主公为何不能破格任用他为都督?」
孙权呵呵笑了起来,「子敬说了这么多人,为何就不提自己?」
鲁肃惭愧道:「微臣能力不足,不能胜任。」
孙权黙然,他回头注视着窗外,良久,他苦笑着摇摇头道:「我这些年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三年前的西征,那一战使江东元气丧尽,可当时力阻我西征之人,只有公瑾和子敬二人,只有你们才知道我会犯下大错,虽然公瑾后来突围失败,但我并不怪他,因为责任在我。」
说到这,孙权又长长嘆了口气,「这两年我是想明白了,江东能否安稳,关键就在刘璟对江东的态度,这也是公瑾劝我让子敬继任大都督之位的缘故,我现在不需要一个拓疆的悍将,我现在需要一面让我不要再犯错误的镜子,而这面镜子非子敬莫属。」
孙权回头注视着鲁肃,缓缓道:「我考虑了一夜,还是决定让你继任三军大都督之职!」
第626章 隔空过招
鲁肃已非常了解孙权,他知道孙权不会轻易任命一个高官,可一旦说出来,就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也知道再拒绝下去就是矫情了,鲁肃便不再推辞,跪下行一拜礼,「微臣遵令!」
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并不完全因为周瑜的推荐,他也有自己的考虑,孙权真正想任命的人是陆逊,一方面陆逊是孙策女婿,另一方面,陆氏家族是吴郡第一大家族,而吴郡是江东的根基所在。
但陆逊资歷还有所不足,让他为大都督,恐怕很多人不服,尤其是军方那些大将高官,同时,陆逊属于开拓型的大将,而现在是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守成,陆逊显然就不太适合了。
鲁肃恰恰就非常适合守成,他为人谨慎,对荆州主张和而不战,更重要是鲁肃的忠诚也可以让孙权放心,而且鲁肃为人宽厚,人缘极好,属于周瑜的庐江派,他为大都督,无论张昭、程普的北方派,还是张纮、顾雍、陆逊等人的本土派都能接受,不会破坏目前江东的势力平衡。
所以孙权深思熟虑一夜,还是决定让鲁肃继任大都督之职,孙权又扶起他笑道:「现在我要请教子敬,司马懿要求江东出兵合肥,我是救还是不救?」
鲁肃沉吟一下道:「主公自己的想法呢?」
孙权虽然为周瑜之去而悲痛,但他并不会沉迷于悲痛之中,在谈论正事之时,他的情绪和平常完全一样,淡淡道:「其实出兵也可以,只是我不想白救,我想让刘璟放开当年的一些条约,子敬觉得可以吗?」
鲁肃想了想道:「微臣的建议应该毫不犹豫出兵,等解除了荆州之危后再和荆州谈条约问题,我想那时候刘璟也会出于感激放开对江东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