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升大喜,「如果有浮桥,那樊城的復兴就快了。」
刘璟笑而不语,樊城是不可能有太大发展,成为襄阳的居住区还差不多。
这时众人来到一座小院前,远门紧锁着,门上落满了灰尘,刘璟望着这座小院,这里曾是他的第一个家,后来是蒙叔的住处,自从三年前蒙叔病逝后,这座小院便空置了。
刘璟凝视院门良久,他心中嘆了口气,没有进这座小院,催马继续视察樊城。
就在这时,身后一名亲兵飞奔而来,老远大喊道:「州牧,有要事禀报。」
「什么事?」刘璟停住了战马。
「启禀州牧,江东使者到来,现在人已到码头,徐长史请州牧尽快返回。」
尽管张纮和荆州打交道已有十几年时间,但他这还是第一次来襄阳,这一次他和鲁肃得到了隆重的接待,军师贾诩和长史徐庶带着十几名官员亲自来码头迎接。
鲁肃是中间人,他向张纮一一介绍贾诩和徐庶,张纮呵呵拱拱手笑道:「早就久仰两位大名,今日才得一见,张纮足慰平生。」
事实上,贾诩的名声要比徐庶大得多,但张纮很聪明,他此时绝不能厚此薄彼,要对徐庶一样的尊重,而且他谈笑风声,极有亲和力,比起鲁肃的严肃,又更让人感到一种轻松愉快。
这也是孙权把他派来的原因之一,不仅是他的地位比鲁肃高,鲁肃只是来摸底,而在谈判的最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张纮出马。
众人将张纮和鲁肃迎进了襄阳城,宽阔华丽马车行走在平坦的贵宾道上,后面有军队护卫,气势颇为壮观,两侧的庶民道上,不断有普通民众躬身向车队行礼,态度十分恭敬。
张纮点点头贊道:「我看城池宽阔还是其次,襄阳民众知书达理,懂得长幼尊卑,民兴才能国盛,这才是荆州兴盛的基础,相比之下,江东略显不足,还须奋起直追啊!」
徐庶笑道:「张长史太谦虚了。」
车队很快到了荆州军政官署,也就是原来的州衙,一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顿时出现在众人眼前,连鲁肃也是第一次荆州,他顿时有些惊呆了。
从前常常有人说吴侯府被民间称为吴王宫,是一种僭越的称唿,但事实上,吴王宫的建筑本身没有多大问题,建造时都特地比王宫小一号,倒是今天他见到了荆州州衙才知道什么叫僭越,恐怕连皇宫也不过如此。
旁边的张纮的却笑而不语,神情没有半点异常,他早就听说刘表排场如帝王,今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不过这是刘表的杰作,和刘璟无关,况且就算是刘璟建造,他也必须做到视而不见。
就在这时,后面传来一阵马蹄声,有侍卫高喊道:「州牧来了!」
第459章 达成共识(中)
队伍纷纷闪开,张纮只见刘璟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向这边疾奔而至,他和鲁肃连忙下了马车,片刻,刘璟战马疾奔而至,他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笑道:「我正在樊城,来晚了,怠慢了两位贵客。」
张纮和鲁肃连忙上前施礼,「参见刘州牧!」
刘璟向贾诩和徐庶点点头,又给徐庶使个眼色,徐庶会意,先回去准备谈判资料和谈判地点。
刘璟和张纮寒暄几句,便亲自带着张纮步行前往正堂,贾诩则在后面陪同鲁肃,走到台阶前,刘璟指气势恢宏的大殿道:「这是我伯父所修之正堂,坦率说,我觉得很不妥,准备将它拆除,可一想到曹操也在修建铜雀台,我就有点犹豫,不知张长史有何建议?」
张纮微微一笑,「评判自在人心,曹丞相修铜雀台如何,世人心里自然知晓,昔日景升因有僭越之举,从而被朝廷找到南征藉口,州牧虽贵为楚侯,但毕竟是人臣,又岂会因铜雀台而绝世人之口?昔日景升不妥之处若得州牧一一改之,我倒觉得更让人感到敬佩。」
张纮说得很含蓄,但意思却很明白,刘表犯规,你来改正,这才是明智之举,刘璟点了点头,贾诩和徐庶也这样劝过他,只是他还有点犹豫,现在张纮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劝,意义就不一样了。
想到这,刘璟回头对董允道:「安排一下,从明天开始拆除正堂!」
「属下遵命!」董允立刻记下此事。
这时,张纮又笑道:「既拆之,当要告之,州牧应及时把此事禀奏朝廷,再请朝廷派人来核实,这样才是一件完满之事。」
张纮在朝为官多年,朝廷的一套规矩他很清楚,当初刘表僭越,引来大量弹劾之声,在朝廷早有备案,刘璟不能一拆了之,还要去朝廷销案,才能换取好的名声。
在这件事情上,张纮也是顺水人情,坦诚地劝说刘璟,以博取刘璟好感,为接下来的谈判打下感情基础,这一点他比鲁肃更老辣圆滑,懂得欲取之、先予之的道理。
刘璟欣然点点头,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确实需要一个对朝廷有着深刻了解之人,在自己左右时时提醒自己,或者给自己在朝中铺路,蒯越倒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众人来到后堂,这里是荆州高层商议军政要务之处,张纮和鲁肃坐了下来,这一次刘璟亲自和他们面谈,贾诩和徐庶一左一右坐在他两边,后面还有十几名官员。
张纮苦笑一声道:「先说一件题外话,吴侯在江东的地位遭遇了挑战,包括孙贲、孙朗在内的孙氏宗族,以及以朱治为首的部分文武官员都纷纷质疑吴侯的能力,认为他不能带领江东走向兴盛,他们的质疑得到了会稽郡和鄱阳郡等地方支持,这是吴侯登位以来遭遇的第二次危机,江东的形势非常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