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士兵抖开一条麻袋,将刘先尸首装了进去,又放进一只箱子,就仿佛搬箱子一般,将箱子慢慢从侧门搬走,其余几人将地上血迹擦拭干净,迅速离开了静室。
在院子的另一边,闻讯赶来的十几名侍卫眼睁睁地看着蔡中行兇,却没有敢上前阻拦,敢怒却不敢言。
一个时辰后,刘表病逝的消息传遍了襄阳城,民众恸哭,三军举哀,成千上万的民众奔至州牧府外跪拜,哭声响成一片。
蔡瑁随即下令,满城戴孝,建灵堂弔孝两个月,与此同时,刘表的遗书也正式颁布,立次子刘琮为荆州牧,接任刘表之职。
中午时分,从江夏来的战船静静停泊在襄阳码头,襄阳城头上挂出了白幡,刘表病逝的消息已传到码头,在一艘大船上,刘璟慢慢跪了下来,向襄阳城方向磕了三个头。
尽管他并不是刘表真正的侄子,但他毕竟叫了刘表六年的伯父,刘表也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份恩情他不能忘记。
「太守,我们要进城弔孝吗?」身后董允低声问道。
刘璟摇了摇头,「弔孝不能少,但不一定在襄阳城。」
他回头对董允令道:「立刻传我命令去江夏,命苏郡丞在武昌建灵棚,供江夏军民弔孝,再命江夏全郡举哀,弔唁州牧。」
董允答应一声,转身要进仓写命令,刘璟忽然又想起一事,对董允补充道:「还有江东那边,派一人去报丧!」
第269章 得失之间
樊城也同时满城举哀,城头上挂满了白幡,家家户户也挑起竹竿,竹竿上挂白幡,表示对刘表去世的哀悼。
但对于刘璟而言,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没有时间沉浸在悲哀之中,除了浑身披麻戴孝外,他和平时并没有什么区别,批阅公文,询问军情。
他离开樊城有十天,最关心的自然是曹军的动向,房间里,徐庶和甘宁正在向他汇报曹军最新的情况。
「昨天,宛城将五千军队调到新野,其中有三千骑兵,使新野的兵力达到了一万,新野的主将还是曹洪,另外,那两百五十艘渡船下落找到了,就藏在新野县城内,船只可以沿洧水南下。」
刘璟点了点头,又看了一眼徐庶,他见徐庶欲言又止,便笑道:「徐长史有什么话就直说,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忌讳之语。」
徐庶嘆了口气道:「其实一些话本不该说,但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机会,主公去世,一般都会掩旗罢兵,至少三个月内不会有战事,曹军对我们必然也不会有防备,如果我们能够趁机偷袭新野,一旦新野拿下,整个战局必将为之一新。」
徐庶对刘表没有什么忠诚可言,更关注战局,他能发现战机,而甘宁也没有把刘表之死放在心上,徐庶之言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甘宁拳掌相击,兴奋地说道:「徐长史说得不错,现在确实是一个机会,州牧新逝,曹军以为我们无心再战,绷紧了一个月,他们防御必然会松懈,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机会,新野城可破。」
新野城城高墙厚,被刘备经营多年,易守难攻,江夏军缺乏大型攻城武器,除了对峙之外,也别无他法,但长时间对峙下去,对江夏军的士气不利,所以如何拿下新野,一直是甘宁的心病。
此时徐庶提出了可行的方案,令甘宁大为兴奋,他充满期待地望着刘璟。
刘璟沉思片刻,又问道:「你们有没有想过,曹军为何要增兵新野?」
徐庶笑道:「我和甘将军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都认为,应该是曹军想增加对荆州的军事压力,尤其是增加骑兵,目的很明确,是想趁我们不防备之时偷袭。」
「你的意思是说,曹军也想袭击我们?」刘璟注视着徐庶问道。
「他们应该有这个计划,但未必是针对我们,可能是袭击文将军,也可能是要对付关将军,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州牧的去世一定会影响对对方的计划。」
刘璟背着手慢慢踱步,他并不急做出偷袭新野的决定,刘表的去世影响重大,他需要把各种关系和脉络理清楚再考虑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想到这,刘璟瞥了一眼甘宁,见甘宁一脸期待,便笑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现在敌军意图不明,这一战可没有太大把握,兴霸还是派斥候探一探情报再做考虑为好。」
甘宁沉思片刻,便点了点头,「末将明白,这就去安排!」
甘宁行一礼,转身而去,房间只剩下刘璟和徐庶两人,徐庶沉吟片刻问道:「州牧之死,太守可有应对策略?」
刘璟摇摇头,「除了在江夏祭祀弔孝外,其他应对措施我暂时没有考虑,其实以不变应万变就是一种应对策略。」
「可襄阳的官员,太守不想争取吗?」
刘璟淡淡一笑,「最近我想通了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尤其这些荆州高官,他们心中比谁都清楚,自己该选择谁?
尤其这两年,聚集在荆州的大量士族逃亡江夏,他们获得的待遇便已是最好的宣传,所以不用我刻意去争取谁,想投靠我的官员自然会去江夏。
事实上,很多官员的家人已经先一步去了江夏,还需要我再说什么呢?关键是要击败曹军,让我在江夏建立威望,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投靠,这比磨破嘴皮子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