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沉吟一下道:「你是说南郡、江夏、襄阳以及我自己,一共四家吗?」
庞统点了点头,「曹操已经出征乌桓,所以这次南阳威胁并非曹军真正攻打荆州,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是以攻为守防御荆州军,曹操是怕我们趁中原空虚之机北上,所以只要四家联手抗曹,应该能打赢此战,关键是皇叔牵头,这对提高皇叔在荆州的威望将不可估量,为将来皇叔接手荆州打下基础。」
如果说第一个策略还略显平淡,那么这第二个策略便颇有大家风范了,那么第三个策略呢?这更让刘备充满期待。
刘备暗暗赞嘆,不愧号称凤雏,这绝对是高明者之言,他心中立刻有了拢才之意,这就是自己多年寻而不得的奇才,难怪司马徽要再三推荐他。
沉思一下,刘备便笑眯眯道:「等会儿你三叔应该会派人送我北归,不知士元也是否愿意送我一程?我们一同前往新野。」
刘备已经改了称唿,已经不再称他为贤侄,而是称唿他表字,这就是视为平辈了,另外,借送一程为藉口,言外之意就是拉拢庞统。
庞统焉能不明白,他早就观察过荆州形势,刘备看似弱,其实并不弱,他已经控制住了南郡的三万军队,加上他手中的六千军队,已完全可以和江夏、襄阳分庭抗礼。
但襄阳有蔡瑁,江夏有徐庶、董允,已经没有他庞统的位子了,而刘备这里还缺一个军师。
更重要是叔父庞季也劝他跟随刘备,这终于使庞统下定了决心,这几天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准备去一趟新野,没想到刘备今天居然来了。
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使刘备对他刮目相看,既然刘备已经开口,庞统也抛去了读书人的矜持,深深施一礼,「庞统愿为皇叔效力!」
庞山民来隆中是身负两个使命,一个是劝说父亲将鹿门书院暂时迁去江夏,只要鹿门书院迁走,隆中的士族都会跟着去江夏。
这不仅是鹿门书院有着崇高的威望,更重要是自从年初刘表病倒后,荆州便停止了对北方士族的钱粮补助,在士族中引起巨大反响,而去江夏则粮米补助丰厚,无生活之忧,这些拖家带口的士族们绝对会为五斗米折腰。
庞山民已经说服了父亲,但另一个使命他却把握不大,那就是劝说诸葛亮去江夏,虽然他是诸葛亮的姊夫,也是诸葛亮挚友,但他也不知能不能说服这个内弟兼好友。
诸葛亮将庞山民请进了书房,庞山民的到来令诸葛亮颇为欢喜,从前的好友大多离开了隆中,崔州平和石广元去了邺城,在曹操手下谋得一职,徐庶、马良和庞山民则去了江夏,蒯祺在南郡,隆中好友只剩下凤雏庞统一人,让诸葛亮颇感寂寞。
而庞山民的到来使冷寂的书房顿时热闹起来。
诸葛亮头戴莲花冠,身着八卦玄衣,手摇羽扇,笑眯眯问庞山民,「在江夏过得习惯吗?」
「和襄阳差不多吧!只是更暖和一点,你二姊就是抱怨夏天有点潮湿,不过居住条件还不错,这一点她很满意。」庞山民也笑着回答道。
「那你呢?你满意吗?」
「我也挺满意,整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充实。」
「君之抱负,就是做江夏一小吏乎?」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
庞山民感受到了诸葛亮语气中的揶揄之意,他心中有些不悦,不冷不热道:「山泉虽细,百泉却成河,无河何以为江海,孔明为何小瞧于我?」
诸葛亮微微一嘆,「我并没有小瞧你,以你的才华,做一书佐太屈才,徐庶可以为司马,董允可以做参军,你却做从事,太屈才了。」
原来诸葛亮是替自己抱不平,庞山民心中怨气稍霁,也笑道:「我虽然苦读十年书,但为人做事却没有什么经验,说实话,这两年的磨砺对我帮助很大。」
诸葛亮笑了笑,「三年的磨砺足够了,你下一步可以去做安陆郡丞。」
「安陆郡丞?」
庞山民不解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很简单。」
诸葛亮笑眯眯道:「你们刘太守欲谋安陆郡而没有藉口,这次曹军南下,不就是最好的藉口吗?安陆郡收入囊中,谁为郡丞?要么刘敏,要么就是你,除你们二人外,还能有谁可以堵荆州官场之口?」
庞山民默默点头,他这才明白刘璟为何如此看重诸葛亮,在前来隆中之前,刘璟确实和他谈过,准备让他出任安陆郡丞,居然被诸葛亮猜到了,这庞山民心中颇为吃惊。
沉默片刻,庞山民便将话题转到正事上来,「我没记错的话,贤弟今年也是二十有七,古人云,男子三十而立,已近而立之年,难道贤弟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前途吗?」
「我当然考虑过前途,三年前我还去过蜀州谋职,只是刘璋太懦弱,不是开拓功业之主,所以扫兴而归,刘氏兄弟更加无能,已给别人做了嫁衣,投奔他们等于自杀,曹操汉贼,与吾志不合,刘皇叔虽是仁义之主,但他对我似乎没有兴趣,至于马腾、张鲁之流,碌碌庸人也,倒是上个月家兄又写了一封信给我,让我江东出仕,说实话,我颇为心动。」
「贤弟为何不考虑江夏呢?」庞山民终于忍不住道,诸葛亮所有人都提到了,惟独没有提到江夏。
诸葛亮抚掌大笑,「刘太守可看得上我这个山野村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