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和诸葛孔明来荆州,心慕柴桑大战,便想亲眼来看了一看。」
刘璟大笑,「真是巧了,我曾去拜访孔明,月英大嫂说去了蜀中,应该就是去了董兄家中,是吧!」
董允点点头,「正是如此,我就在陶姑娘离开诸葛府的第二天和孔明返回隆中,也听大嫂说起此事。」
「那我们就不是外人了,正好这两天我有时间,不如我陪同董兄游一游江夏吧!」
董允心中愈加惊讶,他没想到刘璟要亲自陪自己游歷江夏,虽然刘璟口口声声说不是外人,但董允心里明白,他和刘璟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刘璟的热情使他心中也不由有些感动。
「多谢璟公子好意,真的不用劳烦了。」
「董兄太见外了,我对令尊品格一向敬仰,既然从巴蜀前来,我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就不要客气了。」
董允听他对自己的父亲一向敬仰,这明显是客气之言,不过他还是被刘璟的热情所感动,便不再推却。
「既然如此,小生就麻烦璟公子,小生字休昭,璟公子可直唿我名字便可。」
刘璟欣然一笑,「那我就叫你休昭兄,请吧!我先为你接风洗尘。」
刘璟如此放低身段招待董允,自然是出于对人才渴望,他没有曹操那样雄厚的根基,也没有孙权的三代江东之业,更没有刘备的天下名望,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轻易投靠他。
可是没有人才就无以争夺天下,他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将所遇到的一切人才揽于帐下,董允歷史上也是相才,他既然出现在江夏,刘璟就绝不会再把他放走。
次日一早,刘璟安排船只,亲自带领董允前往柴桑,那里是董允此次东游最想去的地方。
大江之上,寒风凛冽,大船顺水顺风,快疾如箭,一路向柴桑驶去。
「休昭兄以为刘璋此人如何?」
刘璟望着窗外江色,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但董允的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他眼睛,他直唿刘璋其名,这其实是极为无礼,如果董允视刘璋为主,那他必然会露出反感的表情。
董允对刘璟直唿刘璋其名并没有什么不高兴,他摇了摇头,「说老实话,我一点不看好他。」
「为何?」
「空有两川之地,千里沃野之土,众多人口,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他却连一个汉中也拿不下,此人实乃庸碌之人也!」
说到这,董允很惆怅地嘆息一声。
刘璟心中已明白几分,这个董允看来也并不是单纯的游歷,也是想寻找效忠之主,那么这个机会就看自己能否把握住了。
「休昭兄可知天下大势否?」
董允摇摇头笑道:「巴蜀之地,消息闭塞,天下大势知之不多,如果璟公子能告之,我愿洗耳恭听。」
刘璟坐了下来,取出纸笔,迅速画了一幅当前的势力图。
「曹操占据北方,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有兵精粮足的军事优势,袁绍已死,袁氏兄弟内讧争权,不可能长久,河北已是强弩之末,两三年内必亡!
若河北灭亡,曹操必调大军南下攻打荆襄,取荆襄水军,随即水陆并进兵伐江东,一举扫平南方,那时蜀州刘璋孤掌难鸣,必然会不战自降。
这是曹操大谋,而关键就在于孙刘两家能否摒弃前嫌一致抗曹,利用北方水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抓住机会击败曹军,那时,天下版图必将重画。」
董允默默点头,又低声嘆息道:「孙刘世代仇怨,又岂能轻易解开。」
刘璟微微一笑,取出孙权给他的信,递给了董允,「这是孙权给我亲笔信,休昭兄不妨一观。」
董允心中已经有点明白,刘璟如此看重自己,恐怕是有招揽自己的意思,他迟疑一下,还是接过了信。
孙权在信中写得很清楚,愿和刘璟携手共抗曹军,这让董允吃一惊,连忙道:「璟公子和江东结盟,州牧能同意吗?」
刘璟大笑,「我伯父没有这个胆识,并不代表所有刘家子弟都没有远见和胸襟,江夏是我刘璟的江夏,与襄阳何干?」
董允心中敬佩,起身长施一礼道:「璟公子的抱负,董允受教了。」
五天后,董允从柴桑返回,刘璟还是陪他一起回来,刘璟公务已堆积如山,他实在没有时间再陪董允聊天,只得伏案批阅一些紧急文书。
董允靠窗而坐,心怀起伏难平,尽管刘璟从头到尾没有提到一句,但他已经完全明白了刘璟的心意,就是希望他能留在江夏,这才不辞辛劳陪同自己东奔西跑,丢弃一切公务为自己引游。
这份沉甸甸的人情压在董允心中,令他难以报答,他心中也很矛盾,他的本意是想去江东寻找机会。
这是他父亲的意思,他父亲虽然效忠刘璋,但并不看好刘璋,希望他能去江东谋取前途,但父亲却坚决反对他在荆州谋职。
尽管父亲给他安排了路线,但最终路还是要由他自己走。
董允不看好刘璋,同样也不看好刘表,但他却没有考虑过刘璟,在天下诸侯中,除了河北、中原、荆州、巴蜀,那剩下的就是江东了。
他听说孙权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是一个难得的明君,这让他颇为心动,他便打算一路游歷到江东,寻找求仕的机会,江夏不过是他中途停顿歇息的一站。
却没想到,他在江夏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刘璟,从刘璟对那几个士子的态度便可看出刘璟对人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