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父肺腑之言,侄儿铭记于心。」
这时,房间里安静下来,刘璟和刘备都一时找不到话说,过了片刻,刘璟淡淡问道:「这次叔父来柴桑,应该路过武昌吧!」
刘备心中一凛,他立刻明白了刘璟的意思,他是问自己有没有去拜访黄祖,刘备不由暗骂刘璟是一只小狐狸,他还念念不忘两年前自己刻意结交黄祖之事。
当年刘备是想在荆州找到外援,所以才刻意和黄祖结交,不料黄祖更偏向于蔡家,而蔡家敌视自己,所以他和黄祖的这份交情也就没有了后续。
说起来,这件事还令刘备颇为惭愧,他尚未看清荆州势力格局,便贸然出击,结果一事无成,反而让刘表不满,这是刘备的一个教训。
今天刘璟旧话重提,令刘备心中不由感到一丝惭愧,他摇摇头苦笑道:「贤侄是说黄祖吧!这是我两年前做的一件蠢事,不提也罢!」
刘璟也笑了起来,「叔父心胸果然非常人所及,其实我是想求教叔父,如何能彻底剷除黄祖,使我能占据江夏。」
刘备註视着刘璟的目光,见他目光中充满诚恳,刘备心中沉吟片刻,笑道:「这是荆州内部事务,我也不敢妄言,贤侄莫问我,其实不妨问问州牧,他可比我思虑更远。」
刘璟不由暗骂一声「这只老狐狸」,他却不肯放过刘备,又继续问道:「俗话说,旁观者清,叔父征战数十年,经验丰富,为何在这关键时刻,不肯指点侄儿一二?」
刘备凝视他良久,微微嘆了口气道:「贤侄也知道这是关键时刻,眼看江东军大军压境,这个时候,你应该和黄祖齐心协力,共同对付江东军,若黄祖不幸败亡,你以一己之力,能否独立撑得起江夏之危?」
刘璟沉思片刻,又看了一眼刘备,见他一脸严肃,刘璟听懂了刘备的言外暗示,「借刀杀人」,他起身深深施一礼,「叔父指点,小侄感激不尽!」
刘备呵呵一笑,「贤侄,我可什么都没有说。」
第172章 战争阴云迫近
彭泽湖外的长江之上,一支由两千余艘战船组成的船队正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延绵数十里,声势壮观浩大,在前面一艘近三千石大船之上,一面大旗在桅杆上猎猎飞舞,雪白的金边大旗上写着斗大的「孙」字,殷红刺眼,数里外可见。
船头上负手站着一人,身材中等,却十分健壮,他身着一件紫色禅衣,宽衣博袖,头戴远游金冠,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相貌异于常人,此人便是江东之主孙权。
从建安五年登基为江东之主,至今已愈三年,三年来,孙权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使江东财政富足,士卒精锐,江东军已经做好了出兵荆州的准备。
西取荆州,统一江南,这是江东三代君主十几年的梦想,虽然中间出现了刘璟和缓江东的举措,但那毕竟只是刘璟的个人行为,并不代表荆州有诚意,甚至出现了孙权派人去襄阳报丧,却被荆州拒之城外的一幕,这便严重破坏了刘璟和江东刚刚达成的一丝和解气氛。
到建安八年秋天,时机已成熟,孙权在朝臣上下一致的支持下,毅然出兵六万,并动员两万船夫,孙权亲为主帅,命中护军周瑜为裨将,校尉凌操为先锋,又命副都督鲁肃为后勤粮草总督,率领两千四百艘战船,浩浩荡荡杀向江夏。
孙权负手凝望江面,良久,回头对周瑜道:「公瑾!」
周瑜连忙上前施礼,「属下在!」
「你可命人去柴桑告之刘璟,江东大军即至,命他早日投降,可保柴桑军民安全。」
旁边大将徐盛上前急道:「吴侯,恐怕刘璟不会投降。」
孙权淡然一笑,「不投降也罢!他可弃城而走,我同样饶过柴桑军民,否则,我必报去年之仇。」
周瑜点点头,「属下明白,这就派人去送信。」
孙权望着西方浩荡的江面,又忍不住微微一嘆,「刘璟此人不错,堪称大才,可惜他是刘表之侄,不能为我所用,不如早除之!」
说到这,孙权回头对众大将道:「传我令下去,攻克柴桑后,生擒刘璟者,官升两级,赏金万两,取其首级者,官升一级,赏金五千两!」
重赏之下,江东将士无比跃跃欲试,他们的心全部都飞向柴桑。
柴桑城头已经点燃了三柱烽火,熊熊烈火喷向天空,向江夏、向整个荆州发出了战争的信号。
柴桑城内已是一片混乱,刘璟得到了确切情报,江东八万余大军即将抵达江夏,柴桑将是江东大军攻打的第一站,刘璟心里很清楚,一年前他之所以能侥倖战胜江东军,那是因为江东老夫人去世,江东军才被迫撤退。
如今江东八万大军进攻江夏,皆是有备而来,柴桑无法再抵挡江东大军的攻势,刘璟毅然做出决定,柴桑军民全部撤退到下雉县和阳新县,他率两千军坚守柴桑。
柴桑军民已开始大规模撤离,一艘艘满载人口和粮食的船只驶离了柴桑,向西面的下雉县和阳新县方向驶去。
城头上,刘璟久久凝视着码头上的人山人海,柴桑民众扶老携幼,带着一包包值钱的细软,正在耐心等待上船。
这时,徐庶慢慢走上前,站在刘璟身旁,过了良久,刘璟问他道:「可派人去给黄老将军送信了?」
「已经派去了,给州牧的信和黄祖的信也都派人去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