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嘆了口气,取过布包,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是黄澄澄的几锭黄金,还有一方官印,刘璟不解问道:「贾公这是何意?」
「殿下,这里有一百两黄金,是我那愚蠢的儿子接受了别人的贿赂,他良心不安,向我坦白,我特地交给殿下。」
刘璟心里明白是什么回事,他从御史监察的密报中得知贾玑在五里槐巷买了一栋占地五亩的宅子,又得知贾玑在对县令的评判中,有三人明显有失公允,这与他买宅的时间相吻合,御史台便准备发起对贾玑的调查,却被刘璟压了下来,他必须考虑贾诩的感受。
刘璟拾起官印,却发现是贾诩的县侯印,他愣了一下,「贾公这是要做什么?」
贾诩万分羞愧道:「老臣教子无方,导致他利慾薰心,竟然受贿,老臣有责任,愿辞去爵位,以示警儆。」
「胡扯!」
刘璟的脸顿时沉了下来,「贾玑又不是三岁孩子,他犯下错误还要父亲来承担吗?汉国的县侯一共只有两人,是何等宝贵,贾公若辞去县侯,让我刘璟怎么向天下交代?怎么向汉国臣民交代?」
贾诩护犊心切,他只希望自己辞去爵位,刘璟就能饶过自己的儿子,不追究他的罪责,不料刘璟竟然动怒了,他心中愈加惭愧,苦笑一声说:「老朽已到古稀之年,却晚节不保,生了这么一个利慾薰心的畜生,我心中难过啊!」
刘璟沉默片刻道:「贾玑虽然犯下了错误,但贾穆和贾访却能做到清正廉洁,勤政自律,深得人民爱戴,他们都是好官,我准备调贾穆为襄阳太守,贾公应该为儿子感到自豪才对。」
汉国的官场体系主要讲究『内外结合,进退有序』,也就是说,一名官员想做到相国之位,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歷,比如在内朝担任多少年官职,在地方又要担任多少年官职。
内朝也就是中央朝廷,最低等的官员叫做吏曹,上面是书佐、从事、司直、丞、尚书,吏曹可以直接升为书佐,书佐也可以直接升为从事,但最好出任过县令、县丞或者主簿之类。
但从事要升为司直必须要有地方官经歷,最少也要出任过上县县令或者下郡太守,司直升为丞,那就要有中郡太守或者上郡郡丞的经歷。
至于丞要升为尚书,那就极为艰难了,必要有上郡太守或者经略使的经歷,而且就算出任尚书也未必能成为相国。
在汉国的地方官体系中,郡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为京兆郡、蜀郡、襄阳郡和武昌郡,也就是从前都城所在的各郡,另外灵州等四大经略地区也算上等郡。
担任了上等郡太守后,就有机会进入中枢权力机构,像蜀郡太守费祎、襄阳郡太守董允,就出任中书省左右丞,而贾穆将被调为襄阳太守,显然刘璟是准备重用贾诩的长子了。
贾诩心中感动,躬身道:「为了贾家的名声和前途,老臣恳求殿下罢免贾玑的官职,老臣不能让他毁了贾氏名声,毁了他两个兄长的前途。」
刘璟明白贾诩不是谦让,他确实是不想再让儿子为官,贪贿这种事情,只要犯了第一次,就是突破底线了,以后还会继续犯法,一直到铸下大错为止。
而且贾玑能力也确实不够,吏部尚书徐庶对他也颇有微词,按照权力分置,调动从事一级的官员由吏部尚书直接决定,但因为贾玑是贾诩之子,所以徐庶要请示刘璟。
本来刘璟打算将贾玑调去地方出任郡丞,恰好此时御史台发现贾玑有受贿的嫌疑,刘璟也有点犹豫了,如果把他放到地方,贾玑很可能会成为大贪,危害一方。
刘璟沉思片刻便笑道:「直接罢免他的官职名声不太好,就让他自己称病辞官吧!」
第1004章 相国之争
对贾诩而言,并不太在意三子是否当官,是否出人头地,能升为高官当然好,但贾诩更重视家族的利益,他贾诩能不能使贾家成为大汉的名门世家,这才是重中之重,任何危害到这个利益的行为,他都一定要坚决剷除。
他并不是想替儿子说情,维护儿子的官职,当然他也不希望儿子罢官入狱,他只是希望儿子不要再做官,以免危害到他的家族利益,而替自己管管家务,其实也不错。
汉王显然明白他的苦衷,替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使贾诩心中感激万分。
这时,刘璟笑着将爵印递还给他,贾诩不好意思地收了回去,他也觉得自己有点冲动了,怎么能用爵位来说事,这岂不是威逼汉王吗?
「殿下,老臣惭愧!」
刘璟想起一事,又笑道:「这几天尚书省正在商议职田和爵田之事,这件事拖了很久,再不实施,功臣会寒心,文臣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我不妨稍微透露一点消息给贾公,县侯的爵田是百顷土地,如果贾公看中那块官田,不妨告诉我。」
贾诩也笑道:「我确实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封给我家乡之地。」
「贾公的家乡是武威郡姑臧,但那边的汉民大多迁到灵州去了,现在主要以农耕羌民为主,要恢復从前的情形,至少要三五十年,不如贾公与我做邻吧!封到雍县如何?」
贾诩点了点头道:「能和殿下为邻,是老臣的荣幸。」
这时,刘璟瞥了一眼桌上的玉盒,微微笑道:「贾公似乎还有什么事情找我?」
「老臣确实还有一件事找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