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也点点头,「大王说得不错,今天的感觉和两个月前确实又不一样了,变化实在太快。」
正说着,对面骑马奔来十几官员,为首官员年约三十余岁,身材中等,一双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精明之色,留朵一眼认出了此人,正是上次接待他们的汉国鸿胪卿刘敏,留朵大喜,挥手大喊:「刘使君!」
刘敏也看见了他,催马上前施一礼笑道:「我正要出城迎接你们,没想到你们已经进城了。」
留朵呵呵一笑,「匈奴人做事讲究雷厉风行,我们没有在城外休息,就直接进城了。」
刘敏打量一下他们的行李,笑道:「王爷怎么带了这么多东西?」
留朵指着后面的一千多匹满载物品的骆驼笑道:「我带了不少草原特产,是我家单于特意送给汉王殿下的礼物。」
刘敏欣然笑道:「王爷真是辛苦了,请随我先去驿馆歇息。」
留朵心中着急,连忙拉着刘敏低声道:「现在时辰还早,我的手下可以去驿馆休息,但我想先见一见众位尚书,不知是否方便?」
「王爷也太性急了。」
刘敏看了看天色,离中午还早,便笑道:「好吧!我就带王爷去见见司马尚书,现在正好轮到他执政事笔。」
留朵大喜,「那就烦劳使君了。」
……
尽管汉王刘璟并不在长安,但他建立起来的多相平衡制度,依然使汉国的政务能够流畅而平稳的运作,只要重大军国政务,才必须由刘璟拍板决策。
而是否属于重大军国政务,则是由侍中尹黙来决定,侍中就是对尚书的监督,这就避免了尚书们擅自扩大权力。
平章台内,尚书们正聚在司马懿的官房内商议出兵并州之事,今天是司马懿担任执政事笔的第五天,所谓执政事笔也就是主相国,除了需要协商的重大事件外,其余琐碎小事务就是由主相国来决定。
执政事笔原本是十天一轮换,但从去年开始,刘璟考虑到十天不利于一件事情完满解决,所以又将执政事笔改为一月一轮换,这样在出月报时,就容易评判优劣,对执政事笔的尚书也是一种压力。
司马懿出任兵部尚书,主管兵部日常事务,这也是今年年初的改革,建立了五部九卿制,设立吏、户、兵、刑、工五部,分布由徐庶出任吏部尚书、蒋琬出任户部尚书,司马懿出任兵部尚书,董和出任刑部尚书,费观出任工部尚书,下面又各设两名侍郎为副手,轮到指政事笔时,则执政事笔尚书统管全局,最后由侍中来进行全权监督。
所以这个月就是由执政事笔的司马懿统管全局,司马懿将刘璟派人送来的快信递给了众人,笑道:「这是殿下的亲笔信,大家都看一看吧!殿下似乎要扩大战局了,不仅要打合肥,还要打叶县,进逼许昌,现在又准备出兵洛阳和并州,很热闹啊!」
众人接过信件看了一遍,徐庶笑道:「这些都应是殿下的虚张声势,向曹操施压,逼他们加强军备,藉以削弱曹操的实力,我听说并州今年粮食减产,曹操的压力会很大,恐怕真会支持不住。」
旁边董和不解地问道:「关中秋粮尚且丰收,并州粮食怎么会减产?」
徐庶一指蒋琬笑道:「你问我们的财神爷吧!他比谁都清楚。」
蒋琬主管户部,掌控着汉国的财税民政,因此汉国上下都叫他蒋财神,蒋琬见徐庶当面叫自己财神爷,只得苦笑一声说:「并州粮食减产是因为河东郡大量屯田佃户都西迁关中,使河东郡近七成的良田无人种粮,我盘算了一下,今年河东郡的秋粮产量至少要减产六成,上党郡要减少三成,太原郡也差不多三成,就算曹操下令迁流民的弥补,也来不及了,还会继续影响明年的夏粮收成。」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由动容,要知道并州南部三郡从来都是曹操的粮仓,尤其是河东郡,曹军近一半的军粮来自河东郡的屯田,竟然减产七成,这当然会对魏国造成巨大财政压力。
蒋琬又继续道:「其实经过多年战争,各地人口锐减,就那么多种地的农民,我们用分田减赋的手段将大量并州农民吸引来关中,并州的农民自然就少了,除非曹操能同样实施『分田减赋』,否则并州和中原的农民迟早都会流失殆尽。」
司马懿点点头,「我听说曹丕派人在并州和河北丈量土地,估计就是准备效仿我们分田了,只是远水不解近渴,合肥大战的军粮怎么办?殿下又在中原和并州挑起战火,魏国哪里还有钱粮备战?殿下这是以国力来决战合肥,确实是大手笔啊!」
徐庶沉思片刻,又问蒋琬,「那我们的税赋钱粮能承受得起吗?」
蒋琬沉吟一下道:「其实我们的压力也很大,荆州的粮库已空,益州的存粮也去了七成,我们甚至连祁山道上的军城存粮也全部调动了,幸亏还有不少去年的牛羊,可以支撑一下,坦率地说,就算今年秋粮丰收,我们也最多只能坚持半年,我比谁都希望合肥之战尽快结束。」
话音刚落,司马懿便呵呵笑道:「蒋尚书不必烦恼,我们有笔大买卖已经上门了。」
第959章 西线战事
留朵跟随刘敏来到平章台,五名尚书已经在大门口等候他多时了,众人一一见礼,尚书们众星捧月般将留朵请进了平章台议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