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匈奴后,军队的任务便结束了,而安置匈奴平民、奖励军功、抚恤家属、处理战俘、清点战利品等等大量事务,都转交给了汉国朝廷,尤其平章台,大量琐碎的事情将五相国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更不用说还有迁都、年审这样的大事要做。
虽然汉王出征回来,是应该休息几天,但很多事情必须要汉王同意后才能做,要不事情就进展不下去,没有办法,众人只好推举执笔尚书徐庶来见刘璟。
刘璟走进外书房,只见徐庶心事重重坐在桌前想着什么,竟然没有发现自己进来,刘璟不由笑道:「元直怎么会如此心不在焉?」
徐庶这才发现刘璟进屋了,连忙起身行礼,「微臣参见汉王殿下!」
「元直不必多礼,请坐!」
两人坐下,侍女进来给他们上了热茶,徐庶这才苦笑道:「事情实在太多,千头万绪,简直无从着手。」
「这可不是元直的风格啊!这么多年来,元直几时因事情多而叫苦?」刘璟喝了一口茶,淡淡笑道。
徐庶嘆了口气说:「其实事情多也就是这一段时间,主要是战后要处理的事务太多太杂,好像都很重要,大家都难以分清轻重缓急,所以大家让我来和殿下谈一谈。」
「是不是想把事情都推给我来做?」刘璟开玩笑道。
「绝无此意!」
徐庶当然明白刘璟话中有话,正是因为他放了相权,才使他们如此忙碌,一旦收权,那绝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徐庶连忙道:「只是有几件大事想请殿下明示,我们就可顺利做下去。」
「说吧!有哪些大事?」
徐庶稍稍整理一下思路,缓缓道:「第一件事,就是希望迁都之事能再缓一缓,一是我们就有时间处理战后杂务,其次冰天雪地,迁都也不太现实。」
刘璟点点头,「可以,迁都之事就再延迟一年,你们先处理好战后事务。」
徐庶大喜,这是他们最头疼之事,只要再迁都半年,他们就有时间准备了,不过刘璟建议延迟一年,似乎时间太长了一点,没有必要。
刘璟仿佛明白他的心思,不慌不忙道:「我是希望迁都连同改革官制一起来做,现在我们设立多相制,这就和三公九卿制度很不协调,要么恢復三公制,废除多相制,要么废除三公九卿制,重新考虑新的权力制衡制度。」
徐庶点点头道:「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不止一次讨论过,我们都主张保持多相制,由侍中加以制衡相权,御史台监察百官,而且司马、司徒、司空下面都设了六曹,导致政出多门,地方难以执行,而且官吏冗积,财政负担极大,最好能合併六曹,统一归平章台管辖。」
刘璟想到的其实是三省六部制,不过一种制度实施需要几十年的磨合,不断调整完善,绝不是推出一种制度就立刻能实施,这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还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所以他不急着提出方案,而是让百官自己讨论,慢慢寻找最适合的制度,朝刘璟期待的那个方向发展,比如徐庶提出,三公下面都设六曹,导致政出多门,地方难以执行,所以就需要合併六曹,由平章台统一管辖,这就向相国领导下的六部制度迈进了。
虽然现在汉国还没有三公,可迁都到长安后就要考虑设立了,也可以把三公当做一种荣誉职务保留,而没有实权。
刘璟又笑道:「还有什么大事让我决断?」
「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战利品的分配,有五百多万头牛羊,还有从灵州运来的五万两黄金和无数珠宝,黄金珠宝和其他物资我们暂存入官库,但五百多万头牛羊,我们该怎么分配?」
刘璟想了想问道:「汉国有多少户人家?」
「大约有一百二十万户。」
刘璟当即建议道:「眼看要过年了,每户人家分一只羊,军户则再增加一头牛,阵亡家属在军户的基础上再给三只羊,元直算一算,大概还能剩下多少?」
徐庶心中迅速盘算一番,笑道:「大概还剩下一半,两百万只羊和三十万头牛。」
刘璟便道:「剩下的分为两半,一半赏给军官和朝中地方百官,另一半则由军方犒赏三军。」
徐庶迟疑一下,建议道:「给官员们太多了,不如给每户人家再分一只羊。」
刘璟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要替我想一想啊!跟着我这个汉王若不能升官发财,谁还愿意替我卖命。」
徐庶苦笑一声,没有再反对,刘璟负手走了几步又道:「在新年之前,我们在居延海应该还会有一次大收穫,这一次收穫的所有财物,就用来奖励军功,这次剿灭匈奴,利在千秋,我要给将士们厚赏。」
徐庶已准备纸笔,迅速记下了刘璟的意见,刘璟见他考虑得周到,便笑道:「还有些事情,本想过两天再和平章台商议,不过你先记来也好。」
「殿下请说!」
刘璟想了想道:「还有三万匈奴战俘的处理,还是按照老规矩来,让他们去矿山服役三年,三年后转为平民,给他们土地,家人可以团聚。」
徐庶停住笔笑道:「殿下,关于处置战俘,微臣倒有一个想法。」
「你说!」
「微臣考虑,矿山其实并不缺人,倒是关中很缺劳力,不如就把他们留在关中服役,编为奴户,负责修復长安残缺的城墙,疏通关中大大小小的灌溉渠道,修筑关中官道,只要他们肯卖力干活,我估计最多两年他们便可以获得自由,不知殿下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