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话提醒了刘璟,刘璟顿时想起,曹操的骑兵队伍中也有大量的乌桓人,利用被征服的游牧民族来对付另一个游牧民族,这倒是不错的主意,刘璟当即同意了赵云的建议,「可命庞德和马岱去乌桓人中招募骑兵,这件事要立刻着手,一天也不能耽误。」
赵云点点头,「卑职明白了,卑职立刻去安排!」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有报信兵大喊:「蒲津关急报!」
刘璟回头望去,见一名报信兵如风驰电掣般冲来,刘璟心中不由微微一怔,潼关急报,难道曹军攻打蒲津关了吗?但想想又不太可能,报信兵片刻疾奔而至,翻身下马,向刘璟行一军礼,将一卷快信呈上:「启禀殿下,蒲津关急报!」
刘璟接过快报打开,匆匆看了一遍,他稍稍松了口气,事情不是他想的那回事,是曹丕代表曹操出使汉国,已经进了蒲津关,正向长安而来,刘璟立刻明白了曹操的用意,对赵云笑道:「看样子,我们东线会有盟友了!」
……
曹丕奉父亲之令出使长安,和刘璟会面,他一路跋涉,一行人终于进入了关中,曹丕的随从有三百余人,他为正使,副使是陈群,陪同他来长安之人,是冯翊郡太守向宠,向宠同时也是蒲津关主将。
这天上午,曹丕的队伍进入了长安郡,长安郡在汉朝是京兆府,刘璟夺取关中后,临时改名为长安郡,等都城从成都迁来后,再恢復京兆府的地位。
此时已是六月中旬,冬小麦刚刚收割,路边是成捆的麦穗和堆积如山的麦垛,成群的灰雀不时象一片乌云从麦堆里腾空而起,紧接着便看见老农挥舞长叉冲来,大声咒骂这群会飞的鸟贼。
农田里也格外忙碌,几十架水车骨碌碌转动,将水渠中的水灌入田中,水田中的男男女女在忙碌地插秧,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刚刚收完麦子,来不及晒干,随便堆在路上,便要抢时间灌水育秧,种植晚稻,一天也耽误不得。
镜子般的水田里已插满了整齐的秧苗,一眼望不见边,颇为整齐,曹丕点了点头,关中不愧是天宝物华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各种水利灌溉设施齐全,基本上能保证年年丰收,看得出生活在这里的农民都十分满足,脸上的笑容便说明了一切。
这时,向宠在稻田里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大喊道:「陶太守,是你吗?」
一名正在插秧的年轻农民缓缓站起身,头戴竹笠,身着粗布短衣,袖子和裤腿都高高挽起,沾满了污泥,手中拿着一把秧苗,正是长安太守陶政,按照汉国制度,农忙时节,各地官府必须要下乡助农,陶政便和郡丞崔实分工,崔实负责安置乌桓人,陶政则负责去长安郡各地助农,今天他正好在这里帮助乡民插秧,却遇到了曹丕一行。
他不知曹丕到来,见马车华丽,随从颇多,还要太守向宠相陪,便知道这是重要使臣,连忙在水田里洗洗手,赤脚走上了田埂,拱手笑道:「原来是向太守,这是去哪里?」
向宠给他介绍道:「这位是朝廷副丞相曹子桓,奉魏公之令出使长安。」
陶政这才知道马车里是曹操长子曹丕,未来的魏公继承者,他连忙上前见礼,向宠又向曹丕介绍了陶政,曹丕这才知道,原来眼前这个三十余岁的年轻官员,竟然就是王妃长兄,陶家的嫡长子,曹丕早听说过此人,才学平平,但很能干,虽然家族富可敌国,又和刘璟有着特殊关系,但为人却很谨慎谦虚,在汉国官场中口碑极好。
曹丕打量他一眼,见他皮肤黝黑,双眼明亮,身着粗布褐衣,下穿宽裤,还赤着脚,两脚十分粗糙,小腿上还叮咬着一只水蛭,分明就是个田舍乡农,哪有半点豪门贵胄的模样。
这令曹丕不由肃然起敬,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良官,曹丕点点头笑道:「我早闻陶使君大名,贤良朴实,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陶使君只要保持本色,前途不可限量。」
陶政本来对曹丕印象不太好,不过今天一见,觉得他也不是传说中那种阴险薄凉之人,说话也很诚恳,陶政对他的印象也有了几分改变,他也微微笑道:「曹副丞相的金玉之言,陶政将铭记于心。」
按照正常的规矩,向宠是冯翊郡太守,他只负责冯翊郡内陪同,把使者送到长安郡后,就应该由长安郡的官员接手,正好遇到了陶政。
向宠连忙将陶政拉到一旁笑道:「既然到了你的地界,我就把他交给你了,你来陪同他回长安吧!」
陶政面露难色,对向宠道:「我今天下午还要赶去蓝田县安置几百户乌桓移民,听说县官都不在县衙,没人管乌桓移民之事,都闹起来了,我得赶去,这位汉使还是烦请向兄把他送去长安吧!」
向宠见他确实忙不过来,只得苦笑道:「既然你这样求我,我只好送佛送到西天了。」
陶政大喜,连声感谢,他看了看马车又问道:「这位曹大公子来长安做什么?」
向宠犹豫一下,他和陶政的私交很好,虽然有些事不好说,但看在私交的面上,向宠还是低声告诉了陶政,「他在路上告诉我,一是要和汉军共同对付匈奴,其次是曹操想和汉王殿下联姻。」
『联姻?』
陶政吃了一惊,「什么联姻?」
「你忘了,就是上次去成都的曹操之女曹宪,曹操向把她许配给汉王殿下,估计是为偏妃吧!」向宠特地将『偏妃』两个字咬得很重,生怕刺激到陶政,他见陶政脸色一变,连忙道:「这件事就是我私下给你说说,你可别出卖我,否则我们的交情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