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回头,见谷口已出现了羌人骑兵,他又见八名鹰击军士兵已将五十余名侍卫悉数刺翻落马,便大喊道:「撤退!」
九人向山上飞奔而去,迅速钻进了茂盛的丛林,身影消失了,山谷内只剩下一地的尸体,羌王侍卫发现了主公的尸体,一起撕心裂肺地恸哭起来。
邓艾等人刺杀了羌王,再想骑马逃脱已不现实,他们以最快速度翻过山樑,一路向山下狂奔,这时,他们已经隐隐听见四周有号角声,这时羌人开始大规模搜查刺客,邓艾心急如焚,再晚一步,山峦就会被羌人包围了,那时他插翅也难逃。
「邓将军,这边!」
一名同来的羌人士兵找到了邓艾,他高声喊道:「在这边!」
邓艾顿时喜出望外,奔上前问道:「韦先生何在?」
「就在前面树林内等候,马匹已准备好,邓将军请随我来。」
士兵带着一行人向前方奔去,这时,韦晋和另外两名羌兵牵了十余匹马出来,他看见了邓艾,连忙迎上前问道:「怎么样?」
「幸不辱命!」
韦晋大喜,将战马交给众人道:「羌人已经开始搜山了,我们快走!」
众人翻身上马,打马向西北方向疾奔而去,他们不敢再回灵州城,只能想办法先渡过黄河,再向北去居延海,那边有汉军驻扎,只有这样,才能逃脱羌人的大规模搜查。
正如刘璟的判断,羌王被刺杀引发了河朔羌人的强烈地震,首先是四个王子为争羌王之位而发生了内讧,他互相指责对方害死父亲,继而兵戎相见,随即引发了支持他们的部落之间的冲突,阿缓强行压制的各种矛盾,在他死后全面爆发,各部落之间爆发了内战,杀人放火,抢夺财物,城池被摧毁,粮田被践踏,大量羌人民众被迫逃亡,羌王阿缓苦心经营了二十年的建国梦在仇杀中最终化为了泡影。
……
邺都铜雀宫,曹丕跟随着一名宦官,步履匆匆地向内堂走去,他这段时间颇为风光,自从杨崔事件后,曹操的态度开始有了微妙变化,不再任命曹植替自己巡视郡县,而是让他去负责办学,同时,对外事务也不再让曹植过问,相反,曹丕则屡获重用,甚至连军队后勤事务也交给了曹丕,这一收一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暗示着曹丕正在世子之路上大步向前迈进,连曹操也公开暗示百官,长子比三子更适合继承他的事业,尽管还没有明确曹丕的世子之位,但这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曹丕也明白自己胜利在望,为了巩固自己地位,他更加小心,很多事情他都不再参与,比如鼓动父亲进封魏王之位,从前他是幕后的积极倡导者,现在他不再提及此事,他其实也知道父亲不愿再进一步。
再比如,他为了显示姿态,从前曹植的一些支持者,比如王朗、王桀、韩嵩等人,他都大力向父亲推荐,以表现他的大度,连父亲一向不喜欢的华歆,他也举荐为许昌留守,不再留在自己身边。
不管他是否真有诚意,但他的这些举动还是赢得了曹操的赞许,又将对外事务给交给了他,使曹丕更加志得意满。
曹丕走进大堂,见父亲正坐在桌前低头打盹,他不敢惊扰,垂手站在一旁,过了好一会儿,曹操才惊醒,抬头看见了儿子,不由歉然笑道:「让吾儿久等了。」
「孩儿刚到,打扰父亲休息了。」
曹操点点头,问道:「昨天你去杨家,杨彪怎么样?」
「他气色还好,只是精神有些萎靡不振,不愿理睬孩儿,孩儿安抚了他,保证不会损害他家族的利益,他才向父亲表示感谢,但对孩儿的态度始终很冷淡。」
曹丕的回答让曹操很满意,杨彪的态度和回答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之所以让曹丕去安抚杨彪,实际上他是在试探曹丕,看他是否在这种小事上对自己诚实,曹丕没有夸张,承认杨彪态度对他冷淡,这就是曹丕的进步之处,待人以诚。
曹操便不再提杨彪,话题一转道:「为父今天把你找来,是想和你谈一谈刘璟北伐关内诸胡之事,我得到太原的消息,匈奴单于唿厨泉派特使前来邺都,希望能得到我们的支持,共同对付汉军北扩,你是怎么看此事?」
「不可!」
曹丕脸色一变,急道:「刘璟虽是我们劲敌,但他北伐胡虏占据了民族大义,我们若趁机和匈奴勾结,这只会令天下人对我们不齿,使我们在道义上彻底失败,父亲,我们在此事上应该态度明确,公开表示支持刘璟北伐,切不可态度暧昧,让人怀疑我们暗中和匈奴勾结。」
「你的态度很好,非常好!」
曹操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赞许,笑道:「你知道为父是怎么做的吗?我下令太原方面直接拒绝了匈奴特使来邺都,并且向太原增兵十万,由彰儿统帅,我也想趁机收回被匈奴占领的雁门、云中等郡,我还想趁这个机会和刘璟达成伐胡同盟,进一步缓和我们两家的关系,所以我决定让你替我出使长安,顺便和刘璟商议两家联姻,以联姻为基础结盟,共同收復华夏失地。」
曹植一直坚决反对把妹妹曹宪嫁给刘璟,但曹丕却贊成,他比曹植更现实,他知道对于魏国最重要的是时间,需要时间治理内政,修养生息,并逐步恢復军队实力,只有从根子里强大起来,他们才能与汉军抗衡,父亲的建议正说中了他的心思,以联姻为基础,以伐胡为共同目标,确实可以从根本上缓和两家的敌对,为魏国争取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