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无论是私纳甄氏还是逼死张绣,这些其实问题都不大,不至于让曹操对长子一直耿耿于怀,真影响曹操对长子的不满却是袁氏余孽再次兴起之事,长子没有事先发现,更没有及时制止,以至于袁氏余孽在河北闹大,从而成为赤壁之战惨败的诱因。
赤壁之战已经快三年了,但这次惨败所造成了严重的军事及政治后果,军事上,曹军的实力至今没有能够恢復,兵力、储粮、军资等等都只还只是赤壁大战前的一半;而在政治上,荆州势力的崛起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威胁,刘璟已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
曹操虽然也承认是北方军不习水战导致赤壁之战惨败,但在他心中,长子对赤壁之败也负有三成的责任,所以他这几年一直在考虑由三子曹植来继承自己的事业。
不过这段时间三子的表现也着实让曹操失望,曹植在第一次出使便隐瞒了重大事项,在第二次出使成都又表现得碌碌无为,使曹操意识到,三子虽然在文学上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平庸之辈,空有大志却无实际才能,志大才疏。
正是这个原因,使曹操又将目光转向了长子曹丕,这几年长子表现很好,谨慎、稳重,政治上也渐渐成熟起来,再没有重大失误。
「今天找你来,是想我们父子之间商议一下魏国之事,司徒赵温建议我晋升魏王,你觉得呢?」
司徒赵温向天子建议,册封曹操为魏王,这件事在朝廷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司空王朗、尚书令华歆、大理钟繇等人纷纷上书支持,但包括荀彧在内的众多大臣则坚决反对,而作为当事人的曹操却始终没有表态。
曹丕没有想到父亲会和自己商议此事,不过这件事他确实考虑过,也和程昱商议过,他心中有腹案,沉思良久,曹丕缓缓道:「儿臣的意见是父亲可以晋升魏王,但不是现在,须等待时机。」
「哦?」曹操没想到长子会这样回答,他沉吟一下问道:「你说的时机是指什么?」
「儿臣所说的时机是击败刘璟,彻底断绝他北上的希望,那时父亲就可以晋升魏王了。」
「为什么?」
曹操意味深长地笑问道:「为什么要等击败刘璟呢?」
「因为断绝了刘璟北上的希望,形成南北对峙,只要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治理,北方就会慢慢恢復,长此以往,北强南弱,总有一天我们会灭掉刘璟,但等到那一天又太漫长了。」
「为什么为父晋升魏王一定和刘璟有关系呢?」曹操又笑问道。
「其实和刘璟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儿臣觉得,现在晋升魏王似乎理由不足,正所谓文功尚需武略相济,一旦击败刘璟,父亲威望巨增,那时再升魏王便是众望所归,就算荀世叔也无话可说,所以儿臣才说现在时机不到。」
「你说得不错,很不错!说到为父的心坎上了。」
曹操连贊儿子两声,他又嘆了口气说:「不过有一点为父和你想法不同,我之所以不太想晋升魏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璟的存在,晋升魏王可以说是戴在头上的一顶王冠,也可以说是让我曹氏千年不得翻身的一座巨山。」
「父亲为什么会这样说?」
曹操苦笑一声道:「这是刘璟在给我的一封亲笔信中所言,希望我适可而止,做大汉之臣,莫做大汉之逆,你明白他的意思吗?」
曹丕当然明白刘璟的意思,晋升为异姓王就有篡位之嫌,这是刘璟在警告父亲,曹丕不由冷笑一声道:「父亲何惧一个刘璟?」
曹操沉默半晌,最后慨然长嘆,「我不惧死,但我惧身后之名!」
内堂上,父子二人沉默了,曹操走到窗前,推开窗,凝视着外面茫茫大雪,片刻,曹操又淡淡道:「从今天开始,你正式出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替为父处理日常政务,为父的精力要转到对付刘璟上来。」
曹丕浑身一震,低下头小声答应:「儿臣遵命!」
「另外,你替为父转告赵温,命他收回建议册封我为魏王的上书,在刘璟未灭之前,不准再提此事。」
「儿臣明白了!」
又过了半晌,曹操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问道:「宪儿主动向为父提出,愿意嫁给刘璟,你同意吗?」
曹操半晌没有听见儿子的回答,有回头看了他一眼,「植儿坚决反对,那你呢?」
曹丕没有想到父亲会问这个问题,让他一时难以回答,但他知道不能迴避,更不能含煳其词,父亲对三弟的坚决反对显然很赞赏,不一定是赞赏他的想法,而是赞赏他决断的态度。
想到这,曹丕缓缓道:「从感情上说,儿臣也同样反对,但从政治上考虑,宪妹嫁给刘璟,有利于将来能找到一个中庸的解决之道,只是,儿臣觉得刘璟未必会答应。」
曹操点了点头,显然对长子答覆满意,他笑道:「现在他确实不会答应,但以后就未必了。」
过了一会儿,曹操摆摆手,「我有些累了,你告退吧!」
「是!孩儿告退。」
曹丕心情复杂地走出了铜雀台,父亲最后的话仿佛还在他耳边迴响,「从今天开始,你正式出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替为父处理日常政务,为父的精力要转到对付刘璟上来。」
……
「你替为父转告赵温,命他收回建议册封我为魏王的上书,在刘璟未灭之前,不准再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