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取出马钧的信,呈给了刘璟,「请州牧过目!」
刘璟接过信,先不慌拆看,笑着问道:「我很关心你师父现在说话怎么样了?」
「多谢州牧关心,师父说话慢一点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如果着急起来就会一句话也说不出,前几个月研制木牛就非常着急,三天没说一句话。」
刘璟最关心的就是木牛的研制进展,这关系到他的北征,他拆开信看了一遍,顿时腾地站了起来,信中说研制木牛已经成功,刘璟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期待,对众人笑道:「看样子我明天就得启程去江夏了!」
……
五天后,刘璟的船队抵达了蕲春县,此时马钧并不在夏口,而是在蕲春郡的山区试验木牛,按照荆州和江东达成的协议,蕲春郡现在由两家共管,九月时正式移交给荆州,目前蕲春太守步骘,郡丞却是陶政,郡内没有驻军。
步骘只是名义上的蕲春太守,他同时兼任庐江太守,大部分时间步骘都呆在庐江郡,蕲春郡实际上是由郡丞陶政控制。
看得出陶家在蕲春郡内也下了本钱,重新修葺了蕲春县码头,并将陶家船队补给站和仓库从武昌县移到了蕲春县,使蕲春码头上停满了船只,码头上人来人往,也格外热闹。
刘璟下了船,陶政和马钧立刻迎了上来,一起施礼,「参见州牧!」
刘璟和陶政寒暄几句,便将注意力转到马钧身上,毕竟他千里迢迢而来,就是为了马钧的木牛,他立刻笑问道:「我能在哪里看到木牛?」
马钧也拱手笑了笑,非常缓慢地说道:「我们一共制作了二十辆,并在蕲春县北面的云丹山内修建了试验场,距这里还有百里之遥,不过县城内也有一辆……」
不等他说完,刘璟便笑道:「我可等不及了,就去县城!」
……
在县衙的后堂内摆放着一辆黑色的木车,高约六尺,长一丈,从外形看确实像一头木牛,前面还雕了一个牛头,中间的牛身实际上就是粮柜,非常宽大,但下面只有一个轮子,这一点有点象鹿车。
刘璟轻轻抚摸着这辆木牛,看得出有很多机关,绝不是一辆简单的鹿车,旁边马钧的一名弟子介绍道:「木牛有两大特点,一是存储量大,粮柜中可以放四石米,相当于两匹骡子和两辆鹿车的负载,其次是轻便,一个人就可以操纵,而骡子要吃草,鹿车也要两人操纵,走山路还很不方便,我们的木牛走山路如履平地。」
「这是怎么办到呢?」刘璟好奇地问道。
「这个真的一言难尽!」马钧笑着慢慢说道:「关键是木牛肚子有一套铜制的机关。」
他让人将木车翻过来,下面果然有一套铜制的盘状机关,显得很复杂。
马钧指着机关又缓缓道:「这个机关主要用来调整轮子和箱子的高度,以及前后左右,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调整,这样,无论上坡、下坡还是走崎岖山道,都能应对。」
刘璟眉头微微一皱,「好像操纵很复杂啊!」
「确实操纵不容易,这就是唯一的麻烦,使用木牛之人,需要训练几个月才能熟练操作。」
刘璟已经难以抑制心中的期待,笑道:「我希望能立刻看到木牛在山地中的实际表现。」
……
云丹山位于蕲春县东北方向约百余里处,它属于大别山余脉,山势陡峭,高地落差极大,且山路崎岖,山涧溪水潺潺,森林茂盛,和终南山地形颇有几分相似,是试验木牛最理想的场所。
当天下午,刘璟一行人浩浩荡荡抵达了云丹山,此时,马钧的一百多名弟子已经在山脚下搭建了几十座帐篷,作为试验木牛的基地,在刘璟未来之前,他们已经反覆试验了三个多月,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终拿出了二十辆样车。
大帐前的空地上,整齐地摆放着二十辆黑漆木牛,马钧的二十名弟子已经准备就绪,他们个个长得身材高大壮实,非常适合操纵木牛,在他们身后数十步外,便是一条蜿蜒崎岖的上山之路,山上有两座道观,这条山路便是道观运送物资的上山小道。
刘璟走上前,轻轻拍拍了其中一辆木牛,对马钧笑道:「我拭目以待,开始吧!」
「装粮!」
马钧的其他弟子从一座大帐中扛出了一包包粮食,这是荆州的标准粮包,一包正好一石米,他们在每辆木牛的粮柜中各放四包粮食,又将柜门锁好,二十名操纵木牛的弟子纷纷将皮带搭上肩膀,准备就绪了。
「出发!」
随着马钧的一声令下,二十名弟子推动木牛开始列队而行,刘璟则带着数百士兵跟在他们身后,观察粮队的行动,果然如马钧事先的描述,二十辆粮车非常轻便,虽然运载着近五百斤重的粮食,但依旧能在山道上行走如飞。
上坡时稍微吃力,但依旧能缓缓推上去,下坡时又转换机关,使木牛能够徐徐而行,不至于一下子冲下去,关键是轮子非常灵活,能够轻巧地避开前方的大石。
一路淌过溪水,穿越丛林,二十辆木牛始终保持着阵型,行走如飞,连操纵木牛的弟子也显得并不疲惫,他们一路走了二十里,终于来到一座道观前,这里已经有十几名弟子在等候了。
不多时,刘璟率领士兵们也赶到了道观,只见二十辆木牛整齐地停放在道观前,一辆辆木牛完好无损,眼见为实,不仅刘璟眼中充满了赞许笑意,连他的士兵们也都惊唿不已,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健骡,不用吃草料,负载量又大,是山区运送粮草物资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