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手中笔停了一下,问董允道:「你还记得从前江夏书院的北方学士补助标准是多少?」
所谓学士,是指从前通过江夏书院入学考试者,可以得到官府全额补助,如果没有通过考试则叫学子,补助减半,有一套很完善的钱粮补助标准,董允一时也记不全,他微微欠身道:「请容微臣去查一查。」
第488章 走投无路
董允快步走出帐,去后帐寻找记录,片刻他拿一本文书走了回来,翻到具体的一页,呈给刘璟,刘璟看了一遍,问董允道:「徐长史建议在学士基础上再设立学吏之职,再提高钱粮补助,休昭有什么想法吗?」
董允看过这本文书,他笑道:「徐长史的真正意图,应该是想建立一种官员候补制度,学士再通过考试后,获得为官的资格,但一时没有空缺,他们就先在书院中研究学问,等待有实缺后再补上去,在候补期间,他们的钱粮补助就不能和学士一样了。」
刘璟负手走了几步,缓缓道:「其实我倒不在意增加一点补助,我只是觉得这种考试选官制度不太合适。」
「州牧是说由江夏书院考试选官不合适吗?」
刘璟点点头,「既然是候补官资格,就应该由军政署统一考试,交给江夏书院做这种事,有点越俎代庖了。」
董允笑了笑道:「这个问题我曾经和徐长史讨论过,我们都认为现在推行统一考试还不是时候,毕竟现在官员都是以举荐孝廉为主,一下子取消孝廉举荐制,很容易遭到北方士族的反对和抵制,对我们引进人才不利。
所以徐长史就想用一种委婉的办法,设立学吏,名义上是为了提高钱粮补助,实际上是为荆州选官,以后荆州普通官员都从学吏中挑选,这样渐渐就成了一种约定,也可以被士族们接受,将来再推行统一考试也就容易很多。」
刘璟沉思良久,他也不得不承认还是徐庶考虑得比较稳妥,关键是先让考试深入人心,然后再定制度,这样循序渐进才是稳妥之道。
刘璟从桌案上取过文书递给董允笑道:「这件事先不慌决定,退回去,让徐长史他们再斟酌一下,另外,不要叫学吏,太直白了,可以叫博士,比如为官者要德才兼备,德就是要举孝廉,而才就是须取得博士资格,至于博士,不一定是荆州书院,比如河北崔学也可以,要给北方士族一点机会嘛!」
董允点点头,「微臣会附加一份报告,把主公的意思转达给徐长史。」
这时,刘璟回头看一眼门口的亲兵,「什么事?」
「启禀州牧,秭归城内有使者到来!」
……
简雍心情忐忑地跟着士兵向军营深处走去,虽然他们封锁消息,不让荆州知道秭归城的粮食已绝,但简雍觉得那不过是掩耳盗铃,巫城都被荆州军攻下了,刘璟怎么可能不知道秭归城的粮食情况,否则也不会这样困而不打了。
还有城内混乱情况,荆州军的大木台上看得清清楚楚,那么他的求和还有什么意义,除非投降,否则刘璟不可能有任何让步,刘封偏偏不肯投降,一定要让他和刘璟讨价还价,简雍心中无奈地嘆了口气。
不多时,他们来到中军大帐前,一名士兵高声禀报导:「启禀州牧,秭归使者已到!」
「进来!」
简雍被士兵们带进了大帐,大帐内正面坐着刘璟,旁边坐着一名头戴高冠的文士,正是军师司马懿,简雍却不认识他,简雍快走两步,躬身施礼道:「简雍参见州牧!」
刘璟笑了笑,「原来是简先生,我们好久不见了。」
简雍苦笑一声道:「大概有五年了。」
「但简先生却风采依旧,看得出很受皇叔器重,这次先生受皇叔之命,为何而来?」刘璟笑眯眯问道。
简雍愕然,连忙解释道:「下官是从秭归城内而来,并非是从江对岸过来。」
「原来如此,看来是我误会了,那先生是来下战书吗?」
简雍听出刘璟语气中揶揄之意,他紧咬一下嘴唇道:「我并非是来下战书。」
「那是来投降吗?」刘璟毫不给他机会,抢断他的话头。
简雍从刘璟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忽然意识到刘璟完全知道自己是来求和,所以才强势压制住自己,他嘆了口气,一言不发,他实在不知该怎么开口。
这时,旁边司马懿笑道:「或许简先生是来议和,我说得对吧!」
简雍点点头,「请问阁下是?」
「在下司马懿。」
「原来是司马军师,失敬了!」
简雍不再和刘璟说话,而是对司马懿道:「司马先生说得不错,我确实是来议和,我家公子希望能和荆州军达成妥协,两家罢兵。」
刘璟冷冷道:「刘封想怎么议和,先生直接说吧!」
「我家公子愿意交出秭归县,条件是准我们的军队撤到对岸,我们放弃秭归和巫城。」
刘璟摇了摇头,「你们只能放弃秭归,巫城已经不属于你们了,另外,我最多允许不超过十人撤去对岸,多一人都不行。」
简雍脸色大变,这就等于军队全部投降,怎么可能?他嘴唇动了动,「那……带着一半军队……」
「不行!」
不等简雍说完,刘璟便断然拒绝,「最多十人离去,多一人都不行!」